“希望廣大企業、社會組織和各界愛心人士在新的發展階段自覺擔當社會責任,助力推動殘疾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中國殘聯副主席呂世明談到。
殘疾人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呂世明介紹,“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殘疾人一個也不能少的目標如期實現。710萬農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殘疾人完全脫貧,城鄉新增加了180.8萬殘疾人就業,還有1076.8萬困難的殘疾人被納入到最低生活保障范圍,有1212.6萬困難殘疾人得到了生活補貼,1473.8萬重度殘疾人得到了補貼。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達到了95%,5萬多位殘疾人大學生進入到高等院校學習。
“當前,我們也充分的認識到殘疾人事業發展仍有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滯后于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總體水平,殘疾人的生活狀況與殘疾人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依然存在著較大差距,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的任務應當說是任重而道遠。”呂世明說。
他指出,“十四五”時期,殘疾人事業發展面臨突出的問題主要是殘疾人的返貧致貧風險尚高,低收入群體生活還是仍然比較困難,殘疾人社會保障水平和就業質量還不高,殘疾人家庭人均收入與社會平均水平相比還存在著不少的差距。殘疾人事業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欠發達地區、農村和基層為殘疾人服務的能力尤其顯得薄弱。
“扶殘助殘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扶殘助殘的活動在全社會深入開展,成為各行各業各地的道德共識和行動自覺。”呂世明說,在這樣的背景下,強調殘疾幫扶的社會責任是十分必要的。因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決定了社會對企業的認可度、知名度、美譽度。
呂世明表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弱有所扶的立場。“通過參與助殘公益慈善事業等方式,使殘疾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大力發展互聯網公益慈善,促進殘疾人互聯網就業創業,不斷開拓殘疾人就業新業態。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共同參與扶殘助殘文明實踐活動,凝聚共識、匯聚力量,攜手打造扶殘助殘文明實踐活動品牌。”
(責編:溫璐、秦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