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推薦:他36年持續(xù)攻關,只為“迭代”小麥種子

        首頁 > 科技 > > 正文

        日期:2023-03-20 11:25:15    來源: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科技日報通訊員 劉佳

        “這個育種材料來自小黑麥,它是經(jīng)過不斷改良才長成這樣的。”3月17日,科技日報記者見到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時,他正在加代溫室里查看育種材料。

        在辦公室的書柜里,擺放著劉建軍上月領回的202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獎證書。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他剛參加完全國兩會。從北京回來后,他便鉆進了實驗室,繼續(xù)研究自己的“寶貝”。


        (資料圖)

        劉建軍眼前的“寶貝”——一株株長勢正旺的小麥植株,外形與普通小麥無異。它們是從身高1.2—1.3米、成熟晚的小黑麥“進化”而來的,具備了高產、優(yōu)質、多抗等優(yōu)點。

        為推動這一“進化”,劉建軍傾注了26年的心血。

        “種子,上關乎國家糧食安全,下涉及百姓一日三餐,不能有半點馬虎。我們農業(yè)科研人員將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就是為了做好這一粒種子。”他告訴記者。

        打破國產小麥“魔咒”

        國產小麥做不出優(yōu)質面包——這句“魔咒”曾困擾著一代代中國農業(yè)科學家。20世紀80年代,國內的小麥連年豐收,但生產面包粉的優(yōu)質小麥卻需要進口。

        劉建軍回憶道,選育能夠替代進口的面包強筋小麥,成為當時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品質育種課題組的首要目標。

        可達成這一目標并不易,當時課題組處在“三無”狀態(tài)中——無經(jīng)驗、無材料、無經(jīng)費。

        1986年,剛剛大學畢業(yè)的劉建軍,“初生牛犢不怕虎”,毅然跟隨課題組長、如今已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趙振東踏上了一條前途未卜的育種之路。

        他們首先從引進國外育種材料開始,用優(yōu)質材料和中國高產主栽品種進行雜交,到F2代的時候種出了幾萬棵單株,可最后還是選不出一個理想品種。

        此路不通,他們只得換個思路。

        他們從上千份材料里苦苦尋覓,再經(jīng)過篩選、雜交,前后進行了上千個組合,可結果仍然不盡如人意……5年過去了,他們似乎還在原點徘徊。

        苦心人,天不負。

        奮戰(zhàn)幾千個日夜后,他們奇跡般地發(fā)現(xiàn)了一個優(yōu)質親本臨汾5064,將這個親本與豐產性較好的魯麥13進行雜交,其后代繼承了雙親的優(yōu)點:既優(yōu)質又高產,再經(jīng)過一代一代的播種、篩選——小麥新品種“濟南17”誕生了。

        “濟南17向人們證明,用國產小麥也是可以做出好面包的。”劉建軍說。這一天,距離他們起步已整整過去了15年。

        育出全國第一大小麥品種

        連續(xù)16年,山東省滕州市農民龍振存只鐘情于一個小麥品種——濟麥22。這些年,無論洪澇、酷暑,還是病害、寒冬,這個品種從來沒讓他失望過。

        龍振存的選擇是對的,因為濟麥22相關成果不僅拿下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還創(chuàng)造過全國冬小麥高產紀錄。

        在育種之初,為了讓濟麥22沒有明顯的“短板”,既優(yōu)質又高產,劉建軍和同事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

        他們努力創(chuàng)制足夠優(yōu)秀的父母親本,然后進行“婚配”(即雜交);在田間年復一年地選擇表現(xiàn)特別突出的后代,這些后代還得被“發(fā)配”到寒、熱不同地區(qū),分別在水澆地和旱地中進行“歷練”。

        從1994年雜交組合到2006年審定,歷經(jīng)12年持續(xù)打磨,濟麥22驚艷亮相。

        2021年,濟麥22因其突出的廣適性實現(xiàn)秋播1631萬畝,再次成為全國第一大小麥品種,累計種植面積3.3億畝。

        記者了解到,劉建軍作為主力研制出四大小麥品種——濟南17、濟麥19、濟麥20以及濟麥22,相關成果都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但他并不滿足。

        6年前,劉建軍團隊與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何中虎團隊合作,育成了我國黃淮冬麥區(qū)第一個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方法育成的小麥品種——濟麥23。

        因為具有87%的血緣關系,濟麥23被稱為濟麥22的“升級版”。前者較后者顯著增產,從2020年到2022年連續(xù)3年,濟麥23在山東省招遠市和龍口市畝產超過820公斤。

        帶隊創(chuàng)造出“微量沉降法”

        育種要求全生育期選擇,小麥從種到收的8個月時間,需要精心呵護。這也意味著在夏天的烈日下,他們要頂著40多攝氏度的高溫做耐熱鑒定;在冬天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中,他們要一次次做抗寒鑒定。

        成功沒有訣竅,就是苦干、硬干、巧干。

        劉建軍記得,曾經(jīng)他們把所有的微量方法研究個遍,2000多元的設備買不起,就自己動手做了個簡易的設備代替。

        最終,經(jīng)過上千次試驗,他們終于搗鼓出“微量沉降法”:只用一株麥穗、0.32克面粉就能測定出沉降值,讓早代(F2-F3)個體單株品質鑒定成為可能,縮短育種年限2—3年。這在當時全國甚至全世界小麥育種領域都可以說是一個創(chuàng)舉。

        作為團隊帶頭人,劉建軍是年輕人的榜樣,肩負“傳幫帶”的重任。“學無止境,我們既要學習老一輩育種科學家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也要學習年輕人無懼未知、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他說。

        如今,劉建軍仍奮戰(zhàn)在科研一線,他的育種夢還在繼續(xù)。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在退休前研制出幾個好品種、大品種,為國家糧食安全再出把力。”劉建軍說。

        關鍵詞:

        下一篇:寧蓉鐵路漢渝段推出定期票、計次票|焦點播報
        上一篇:最后一頁

        科技

         
        亚洲精品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结合|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电影不卡|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观看|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VA综合VA国产产VA中| 苍井空亚洲精品AA片在线播放 | 亚洲爽爽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2021自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亚洲成av人片在线天堂无| 亚洲欧美乱色情图片|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另类自拍丝袜第五页|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av片俺去也| 亚洲色大18成人网站WWW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 亚洲高清毛片一区二区| 亚洲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国产日韩成人亚洲丁香婷婷| 国外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av系列天堂|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亚洲精品午夜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秋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ⅴ国产v天堂a无码二区| 久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短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亚洲|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亚洲av高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一区二区| 亚洲成av人影院| 亚洲色图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