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楊斌 郁毅臻?科技日報記者?代小佩
近日,上海某公司進口一批“丙烯酸膠黏劑”貨物時疑似存在瞞報危險化學品的違法行為。上海海關風控分局通過風險分析發現,該批貨物在海事部門申報中為“易燃液體”,但并未按照危化品要求在海關申報。
為此,上海海關立即開展數據校驗甄別違規線索,確認企業涉嫌瞞報后,將案件移交給緝私部門處理。經調查,企業存在瞞報危險化學品的違法行為,目前該案已完成行政立案處理,涉及貨值約12萬元。
發現并查處這次瞞報行為,是大數據賦能進出口危險品防控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上海海關以大數據信息化手段為核心,構建智慧協同監管機制,筑牢國門安全防線。
在大數據賦能下,上海海關進出口危險品查獲工作碩果累累。據悉,今年以來,其累計監管進出口危險品5.3萬票,累計查發逃漏檢、申報不實等進出口危險品移交立案107起,涉案危險品重達3025噸。截至今年7月底,上海海關通過風險分析布控查驗706票,查獲128票偽瞞報進出口危險品,布控查獲率達18.1%。
上海海關風控分局分析科科長王智介紹,上海海關發揮跨境貿易大數據平臺作用,對危化品申報、存儲、運輸等過程開展風險分析,構建智能化風險防控模型,建立進出口易制毒化工品、危化品歸類自動布控模型,強化精準識別能力,實施靶向打擊。
為全面加大對危險品偽瞞報行為的打擊力度,上海海關還對接上海海事局等口岸單位,推進危險品監管合作,依托跨境貿易大數據平臺,通過大數據交叉比對驗證,判斷涉危不報、高危低報、多危少報等風險。目前,各方已合作完成“危化品偽瞞報風險防控”“出口危險品包裝逃漏證”等2個大數據模型并投入運用。
據統計,目前有超過6600家各類經營單位在上海口岸申報進口危化品,其中約8成收貨人是長三角區域的企業。為此,上海海關加強與長三角多地海關協作配合,織密織牢危化品監管之網。針對部分出口案件涉及外地企業調查取證困難等問題,上海海關運用長三角一體化風險防控機制,推進屬地與口岸聯動核查危化品偽瞞報風險。
上海海關風控分局副局長沈鶯表示,下一步,上海海關將持續樹牢總體國家安全觀,依托跨境貿易大數據平臺,不斷強化危險品偽瞞報、逃漏檢打擊力度,切實加強危險品風險防控,筑牢國門安全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