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1日電 (蘇纓翔)“從我到達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這里。我可以預見,自己的靈魂將永遠漫步在喜洲的小路上。這里現在已經是我的家、我靈魂的歸宿。”美國人布萊恩·林登在自己的書中寫道。
去年10月,林登的個人非虛構自傳《尋鄉中國:林登的故事》出版,他稱這本書是“寫給中國的一封情書”。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我是一個被中國迷住的美國人”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林登自稱為“一名真正的觀察員”。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民生、文化方面的成就,被真實記錄在了林登眼里。“作為一個來自西方的觀察員,我很幸運在中國農村地區見證了發展。”
從1985年坐10個小時夜間大巴到大理,到如今坐2小時高鐵到大理,林登見證著中國的發展。
“我的村民朋友們、鄰居們、我在的村莊,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林登說,“中國這些年為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希望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能看到這一點。”
2022年8月28日,林登在喜洲古鎮與游客合照。新華社記者 曹夢瑤攝
在林登眼里,比物質改變更重要的是精神改變。“如今農村的孩子們眼中蘊藏著比他們父輩更大的夢想和希望,這是中國鄉村振興帶給他們的。”林登說。
在被問及寫《尋鄉中國:林登的故事》這本書的意圖時,林登表示自己想從一個外國人的角度來分享近40年來中國的變化,分享中國人民真實的故事。
“我是一個被這個國家迷住的美國人,我很愿意向我的外國朋友們講述中國真實的發展故事。”林登說。
“我在中國找到了鄉愁”
對林登來說,家鄉不只是出生地,更是與其產生緊密聯系的地方,云南大理的喜洲古鎮,便是林登心目中的家鄉。
1984年,林登第一次來到中國時,不知道自己會在20多年后成為云南大理喜林苑酒店的創始人。
“我認為村民們不應該換衣服迎接外面的人,相反地,我們外來人應該換衣服進入他們家。”對于鄉村文化的保護,林登這樣描述。
在林登看來,尊重當地文化是保護當地文化的前提。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林登完成1800多平方米的楊品相宅的修繕保護,只建16間客房,配套建設咖啡廳、文化交流廳、圖書室等。
帶中外客人進行古鎮深度游,與街頭巷尾的村民們聊日常,采茶逛早市做扎染……與其將喜林苑稱為酒店,不如將它稱為文化交流橋梁。林登建的這座“橋”,吸引了外來人,守住了當地人。
2022年8月27日,林登向外國訪客介紹大理當地文化。新華社記者曹夢瑤 攝
“我在中國找到了鄉愁,”林登說,“我很自豪能成為喜洲的一員。”
10多年來,喜林苑接待了20多萬人次的中外游客,為當地附近村民提供了不少的工作機會和收入。與此同時,喜林苑也在繼續為保護和傳承當地傳統文化作出貢獻。
“我是最有激情的中國啦啦隊”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與碰撞的關鍵節點,林登為西方了解中國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窗口。“我在外面聽到的一些聲音或許只能代表中國的1%,那剩下的99%誰來說呢,這就是我現在要做的。”林登說。
林登的目標不僅是開酒店,他更想要保護老建筑,想創造出更多文化交流的空間。“我真正的目的是與外界分享中國。”林登說。
“我想成為一直留在這里生活的外國人,我希望我的文字能向外界呈現一個真實全面的中國。”林登說。
在被問及書中最愛的篇章時候,林登表示,最喜歡與人們分享上世紀80年代的故事。原因是那時候的自己正在經歷人生的轉折點,是中國向他拋來了“橄欖枝”,讓他如愿實現“中國夢”。
回首20多年的中國農村生活,林登說:“我是最有激情的中國啦啦隊。”
(責編:蘇纓翔、常紅)關鍵詞: 一封情書